
隨著城市化發展,傳統建筑諸多弊病逐漸顯現,例如配套系統混亂、運行成本高企等問題,如何設計一攬子方案,對樓宇建筑實行系統化管理成為當務之急,在此背景下,家電企業紛紛涉足其中,這能否成為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呢?
家電企業進軍樓宇
2月19日,北京商報記者從海爾智家、美的等國內知名家電企業處獲悉,目前智慧樓宇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突破,包括低碳建筑管理平臺、自主創新“樓宇大腦”、自主研發熱能回收和氣懸浮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今智慧樓宇市場中,風頭最勁的不是傳統地產公司,反而是家電企業,外資品牌有博世、霍尼韋爾、施耐德等,國內品牌則以海爾、美的較為受關注。
具體來看,美的為適應樓宇業務拓展,重新規劃業務架構,從原先的四大板塊調整為五大業務板塊,即智能家居事業群、工業技術事業群、樓宇科技事業部、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部及數字化創新業務。
海爾相關負責人則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:“從能源生產,到能源綜合利用,再到能源管理平臺,海爾打造的是一整套綠色低碳的樓宇動力系統?!?/span>
產業觀察家洪仕斌指出,家電企業與智慧樓宇有深度關聯,與大眾一般印象不同,房地產企業由于技術局限在,其中發揮的作用有限,因為智慧樓宇中的硬件部分主要是暖通、照明、中央空調等設備,這是家電企業的傳統品類,而軟件則是智能管理平臺,能夠將各部分硬件協調聯動,其中所需技術與近年來家電企業發展的全屋智能高度契合。
能否成為新增長點?
盡管技術層面能夠匹配,但對于家電巨頭而言,樓宇產業能否成為新的增長點,對于其業績又有多大助益?
從數據來看,留給家電企業的市場空間較為廣闊,據《中國樓宇自控白皮書》顯示,2016-2021年,中國樓宇智能化市場規模逐年上升,存量規模接近5000億元,新增規模超2200億元。2021年,中國樓宇智能化市場產值約為7238.2億元。
以最有代表性的中央空調為例,2021年國內中央空調不含稅銷售收入為1232億元,同比增長25%,其中內銷占比約為90%,過去五年產業復合年均增長率為9%,中央空調應用領域主要分為住宅、商業、工業、公共建筑等,按業務類型分,To B業務銷售占比在 70%以上,收入規模接近千億元。
從市場需求來看,目前傳統樓宇的確尚有許多未完善之處,洪仕斌指出,例如在傳統建筑中,用戶進入停車場發現沒有停車位,電梯一等就是5分鐘,已經上班了空調還沒開起來等等,這些不便利、不舒適的狀況,似乎大家已經習以為常,但是智慧樓宇就是要為用戶打破這種“常態”。
然而在成熟的智慧樓宇中,辦公人員刷臉即可快速通過大廳閘機,電梯開始下行人到則電梯到,無需等待;在辦公室內,燈光、空調、新風等根據常用模式自動開啟,并根據當日光照、天氣等自動調節至最佳狀態;當刷臉打開會議室大門后,電源、電子表、電子屏等設備自動開啟,輸入密碼即可云投屏。
從更廣的層面來看,智慧樓宇也匹配了國家“雙碳”目標,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對記者談到,智慧能源和建筑可以很好地結合,不僅可以節能提效,還可以提高產能,實現了自發自用、余電上網,降低國家能源消耗壓力。
舉例來說,目前部分建筑的空調、電梯、照明等設備采用了高效產品,但是整體粗放式管理,能耗依然居高不下;在新能源利用上,如光伏發電,主要集中在白天,而很多區域用電高峰恰恰是晚上,存在峰電難降、峰谷難填等問題。這些問題都需要一攬子方案解決。才能真正實現綠色低碳的建筑生態。